經常有朋友讓我幫助另一個朋友,因為他/她有精神疾病,想讓我開導。
事實上,工作幾年來一直有這樣的朋友,初衷是好的:幫助另一個朋友。
或者另一種情況是,很多人會來找我訴說抑郁,希望得到我的“啟發”。
大多數時候,我假裝沒有看到,忽略了它;有時我直接拒絕,有時我要求對方付錢。
雖然我溫柔而堅定,但我實際上會承受一種“道德指責”。
你不是幫助別人的顧問嗎?想錢瘋了,不想做公益,只想賺錢;
如果你的來訪者不給你錢,你會停止幫助嗎?
你的愛是用錢換來的嗎?
有些人的要求是理所當然的,他甚至沒有“要求”,而是直接“要求”,一旦我拒絕,雖然對方沉默,但“哈哈”這個詞充滿了屏幕。
幾年來,我幾乎沒有說話。今天,我還是想解釋一下心理咨詢行業和所有心理咨詢師的現狀。
一個合格、優秀的心理咨詢師的誕生應該經歷哪些步驟?
科班出生
從較好的情況來看,很多專業的學生,也就是本科或者研究生,都是心理學的顧問,離開社會后會面臨一個尷尬——找工作。
我曾經在一家國有企業,部門來了一個做市場的小女孩,畢業于心理學專業。
很多科班出生的人都轉行做別的事情,因為他們發現就業難。
有的去了各大心理學培訓機構,從事一些看似與專業相關的工作,其實還是打零工。
其他決心發展到這個領域的人,從應用心理學到臨床心理咨詢,會發現他們在學校學到的東西不足以讓他們畢業后成為心理咨詢師。
因為他們學到了太多的理論,但是咨詢技術卻很少。